—2025—
乌达区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实践案例汇编
乌达区政数局定期总结推广区域内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近日,推出2025年第三期共27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本期分享3个案例。
链接商家资源满足居家社区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乌达区民政局)
一、背景概述
乌达区“以需定点”持续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智慧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围绕乌海市“六级六边”养老服务网络,目前累计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7个,包括区级智慧养老指挥调度中心1个、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个、幸福居为老餐厅1个、中央厨房1个、惠民餐厅8个、养老机构2家,基本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以及形成中心厨房+助餐点+配送餐车的助餐模式,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忽视,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乌达区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服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多元化服务需求。目前,各养老中心站点多数以开展棋牌活动为主,整体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缺少市场化运营,与老人需求有所差距。
为积极应对老年人服务需求,乌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突破口,通过链接商家资源,拓宽居家社区服务功能,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商家提供稳定的客户需求,为老人提供低偿、优质、便捷的为老服务。
二、主要举措
2025年,由区民政局主导,颐乐为老服务中心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精准掌握老年人服务需求。
服务理念革新。通过调研分析,切实掌握老年人服务需求,通盘考虑老年人服务需求和企业运营成本,寻求为老服务出路。
经验共享机制。通过链接商家资源,制定有偿服务清单,为商家找出了潜在的客户资源,一定程度上增加盈利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低偿、优质的服务商家,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
搭建跨站点交流平台,促进管理员分享服务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本土化服务模式,缩短新从业者适应周期。
三、取得成效
服务质量改善。通过链接商家资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加专业,有效化解潜在服务风险,老年人及家属满意度显著提升。
行业活力释放。专业化服务可增强社区养老机构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并投入养老领域,形成市场良性循环。
模式推广潜力。通过轻量化、可复制的培训机制,为其他机构优化养老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助力多元化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未来,乌达区将持续满足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目标,撬动养老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为优化养老服务领域营商软环境探索出新路径。
乌达区:深化服务“直通车”
跑出惠企便民加速度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率先试行门头牌匾审批全程网办服务,办结时限缩减率达95%;全市率先建成首个在产业园内设立的新利18娱乐机构,办理业务拓展至75项;打造自治区首家涉企民商事专业化法庭,全年累计审理涉企民商事案件486件,其中通过判决结案仅97件,案件调撤率达到80.04%;培育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自治区首笔“水权贷”发放落地。
近年来,乌达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服务“直通车”,瞄准堵点难点精准发力,实现多点突破,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
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乌达区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坚定不移深化“三个一”改革,高质量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构建市场主体服务一体化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前来办事的群众,近日,乌达区新利18娱乐中心打造了企业开办自助区,在市场主体网上申报材料核准通过后,法定代表人(经营者)只需凭借本人身份证,通过机器终端认证,再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实现秒打营业执照,且自助打照机适用于全市各行政区、各登记机关的营业执照自主打印,整个过程便利、快捷、高效。
乌达区新利18娱乐中心设置综合窗口38个,其中无差别受理窗口5个,分领域综合窗口33个(其中包含1个综合出证窗口),综窗可办事项增加到1278项。13个“一件事”集成服务落地见效,涉及医疗救助、廉租住房补贴、无外线水气热报装等,推动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及时落地,企业开办、信息变更、注销登记时间分别压缩至0.5个、1个、12个工作日内办结。
乌达区在全市率先试行推出门头牌匾审批全程网办服务,办件结果可直接线上查看,办结时限缩减率达95%,办件量达600余件,切实由窗口申请办转变为掌上办。在全市率先建成首个在产业园内设立的新利18娱乐机构-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服务大厅,围绕企业及员工需求,将办理业务拓展至75项,其中,涉企事项46项,个人事项29项。自运营以来,为企业办理服务事项660余件。
法治护航经济发展
“我是原告方代理人,因被告拖欠原告工资一事提起诉讼。”“被告,是否认可欠付原告工资的事实及原告主张的金额。”日前,在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庭上,正在为一起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开庭。
2024年,乌达区为深化“北疆枫桥”诉源治理品牌建设,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三道坎人民法庭更名为乌海市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庭,打造自治区首家涉企民商事专业化法庭。
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庭通过设立企业家问答室、打造线上共享法庭、推进立审执司法服务综合体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探索新型人民调解模式等举措,实现了涉企案件的立案、诉前调解、诉前鉴定和审理一站式服务。
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官工作站在乌达区人民法院三道坎人民法庭挂牌成立,是乌海市首个知识产权法官工作站,为乌达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便利服务,积极回应相关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维权、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司法需求,2024年,已审结知识产权保护民事案件50件。
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乌达区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强化“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制定印发《乌达区“信易贷”推广攻坚实施方案》,加快“信易贷”平台推广使用,自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注册企业2686户,融资放款交易178笔,放款金额共计约4.81亿元。
为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匹配就业,去年,乌达区组织召开线上线下招聘会14场,累计提供岗位196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7万元,乌达区城镇新增就业10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5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23人。
此外,乌达区全心全意做好企业后盾,惠企政策直达直享,投入“科技兴蒙”资金6106.2万元,落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5.9亿元,助企融资贷款34.9亿元,降低企业用气成本734万元,自治区首笔“水权贷”发放落地;3个项目入选国家“两重”、“两新”支持清单,争取资金12.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221户,杰特科技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2025年,乌达区将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多管齐下、精准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配专员!一对一!为企业排忧解难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谢谢你们高效率的服务,使得项目各项工作进展得这么顺利。”这是圣旺泰(乌达)化工物流综合保障中心项目前期负责人潘伟近日对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的称赞。
为了让圣旺泰(乌达)化工物流综合保障中心项目快速推进,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细致排查,摸清企业的需求,共梳理出手续办理、园区配套衔接等十几个棘手难题。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及时跟进,全程提供相关服务,耗时两个月助力该项目完成了多项手续办理。 圣旺泰(乌达)化工物流综合保障中心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规划占地102亩,建设重载停车位13个、空载停车位53个,仓库共5座,并配套建设清洗车间、车辆检测等设施。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为区域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物流保障。
“我们作为初创企业,对当地的施工政策、手续办理等情况不太了解,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对我们开展‘一对一’帮扶,提供政策宣讲、问题化解、事项协调等服务,每个环节都全程跟进,事事替我们想到前、做在前,让我们省事、省时又省心。”潘伟说。
在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不仅是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也是政策的解读者、难题的破解者,他们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让企业感受到浓浓的归属感。
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在发展中也得到了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的有力支持。该公司三期项目投产后,产品运输受到影响。乌达区企业服务专员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相关部门与企业座谈协商并全程跟进,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挂牌、摘地、宗地测绘等一系列流程,解决了企业的物流运输难题。
“我们以前办手续的时候,需要各个部门来回跑,材料反复改,常常几个月都办不完。自从有了企业服务专员之后,从提交材料到拿到审批结果,全程代办,一个多月就能全部完成,帮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玺说。
乌达区选派52名企业服务专员紧密联系企业,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企业服务专员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解读活动,梳理各领域各层级惠企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同时,针对企业手续办理、项目推进等需求,提供贴心的帮办代办服务,极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以暖心服务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移动门户
顶部